11月21日,羅田縣富硒板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遠春正帶著他的板栗參加湖北好食材的評選。“按照當下價格,每斤可買到10塊錢,雖然今年是個歉收年,合作社收入估計還是有40多萬元。”周遠春樂呵呵地說:“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這幾年的羅田板栗售價年年增長,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搭乘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快車”,不僅是羅田板栗,湖北的京山橋米、恩施雨露、丹江口翹嘴鲌等先后也登上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舞臺,改變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黃岡地理環境獨特,農業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板栗之鄉” 、“藥材之鄉”、“茶葉之鄉”。近年來,黃岡市大力實施質量興市戰略,強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截至目前,黃岡市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45個,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近日,記者跟隨“湖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推介記者行”來到黃岡,探訪地理標志招牌如何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產品的“保護傘”和興農富農的“加速劑”。
地理標志招牌帶動一個產業
黃岡羅田位于大別山南麓,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極其適合板栗生長,是我國著名的板栗之鄉。然而,原先落后的種植模式,羅田板栗產量低,質量差,始終形成不了支柱產業。2007年,羅田板栗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的考核驗收,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至此,羅田板栗獲得了進入國內外市場的國家級名片。通過農業標準化的推廣,不僅擴大了板栗規模,也提升了羅田板栗的品質。據統計,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羅田板栗年產量由保護前的3萬噸增長到現在的近7萬噸。2014年板栗產值達5億元,占國內市場30%的份額,出口遠銷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12個國家,板栗成為全縣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為了維護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牌價值,近年來,羅田縣將板栗開發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推進,先后研究開發了食品、飲料、食用菌、化工4大系列10余個品種,開發出板栗醬、栗羊羹、板栗蜜餞等多個新產品。“我們公司以羅田板栗為原料開發的新產品“開口笑”,已獲得日本專利并大量出口日本,深受顧客青睞”,綠潤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蘄春縣的蘄艾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蘄春聯合科研院所建立“道地藥材生產和質量管理規范體系”,使蘄艾畝均單產由過去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在品牌塑造上,推廣“蘄艾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建立蘄艾基地登記、蘄艾制品質量追溯、蘄艾制品貼標和蘄艾市場常態化打假等規章制度,使稀缺性的資源成為永久的價值品牌。目前,蘄春縣參與蘄艾經營的企業達117家,規模以上企業近40家,生產各類蘄艾制品200余種,產業鏈年產值逾15億元。“現在蘄春平均每2-3天就會誕生一個新的蘄艾衍生品,品種涵蓋日化、精油、女性用品等,我們要將艾草這個原材料通過不斷的產品研發、產品延伸把價值‘取干榨凈’,提高艾產業附加值”,蘄春縣蘄艾產業協會會長田群介紹,除了傳統銷售渠道,蘄春還大力發展電商事業,初步統計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上開設的蘄艾銷售網點已達1000多家。
地理標志保護富裕一方百姓
地理標志既是產地標志,也是質量標準,更是一種知識產權,是推動土特產走向世界市場的重要工具。地標保護讓黃岡市一批特色資源走俏市場。在蘄艾獲得地理標志產品后,2012年至2015年3年時間連片種植面積達6萬畝以上,2016年政府計劃再增加3萬畝種植面積。蘄艾系列產品熱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2015年至今產值達7個億。蘄春縣蘄艾產業協會會長田群介紹,“農民種一畝稻谷才1000多元,但種蘄艾能達到近5000元。農民的腰包鼓了,收入增加了,更能帶動黃岡的特色農業經濟”。
英山云霧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實施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茶葉專業戶),地標保護前平均每畝茶園收入3500元,地標保護5年后平均每畝收入5300元,每畝增收151%。茶農人均純收入5221元,比5年前的3667元增長142%。茶葉已成為山區群眾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新農村的支柱產業。
獲得品牌保護的九資河茯苓產業發展迅猛,不僅與省科技廳、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合作建立茯苓GAP種植基地,還出口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咱們這里專業種植茯苓等中藥的農民年收入可有十幾萬呢”,九資河正光藥業董事長馮正光驕傲的告訴記者。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就像一把“金鑰匙”,叩開了當地農民的“致富門”,地標產品已成為全市農業支柱產業和最強增長點,使黃岡農業駛入了由粗放到集約、由農業大市到強市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湖北省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累計達141個,總量位居中國第二位。地理標志保護是品牌農產品銷售的利器,因此各地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熱情相當高。申報的產品要有歷史溯源、產品特色,還要有種養或傳統生產的基礎,經過調研規劃、資料準備、產品檢測、評估申報、專家評審、國家審批等程序,申請一個地理標志一般要耗費兩到三年的時間。然而,地理標志申請到手以后,一些地方卻沒能好好用起來,沒有明顯感到保護帶來的好處。怎么才能讓地理標志產品這個金字招牌亮起來,給地方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日,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王興於在接受訪談時提出,要復制、推廣各地成功經驗,對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要進行標準化的種植、加工,加強監管,使產品質量得到保證。其次,積極引入企業化的運作,將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成聯社向企業化發展,引進企業和高校參與地標產品多元化開發。希望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出臺配套的措施,加快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化開發。